日前看了致富攻略(HOW TO GET RICH )影集,與近期看到一些討論很有共時性。社團中貼文,筆者說目前租屋是經過評估,以該房總價換算租金可以租80年,關於租房一輩子的說法,留言區出現無敵多的攻擊(完全不是理性討論的等級)。開始撻伐: 租房就是窮人想法、老年人租不到房、勸你不買房的一定是魯蛇、現在的人太重享受了吧。諸如此類的…..
完全看不到中肯有用的建議,或是理性討論問題。我認為理性討論除了就事論事外,延伸問題的思考一樣可貴,分享看法也能理性不帶貶抑去批判他人,有時看到太過的回覆,好奇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不如意,需要在網路世界帶著憤怒指教他人的人生才能解氣?如果兩個人看法跟本質不同,又為什麼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呢?
正如我們不會要所有的海洋生物學會爬樹、不會要求所有飛禽都會游泳,廣泛的聽別人的論述,融合思考後,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
更奇葩的是,還有人說“生活品質是在累積財富之後才能享有的”,這個太值得思考了。以旅遊來說,我喜歡自助旅行,因為能接觸的風俗民情的廣度深度與跟團不同。而所謂的生活品質,一定是豪宅名車、穿金戴銀光鮮亮麗的生活才算有生活品質嗎?印象中有人提到達成財務自由目標前,餐費不可以超過300元。這雖是個人的選擇,但我崇尚的則是大目標下,在可負擔的範圍追求相對的平衡,否則身心失衡的狀況下,即使勉強達成了大目標,意義何在?所以對於餐費不可以超過300元的筆者論點不以為然,但我不會粗鄙無禮的直接說“你這樣就沒有生活品質,就完蛋了等等”。
有著終極目標,絕對能讓自己生活有動力,這很好。
而與我們目標不同者,就是魯蛇、失敗者、窮人嗎?
致富攻略(HOW TO GET RICH )影集作者,曾在我教你變成有錢人(I will Teach You To Be Rich)書中提到,除非掌握好擁有合理財務情況下,並把握20/30/30原則。
所謂 20/30/30原則就是: 自備款 20%、房屋修繕、貸款、保險跟稅約等於所得 30%、貸款30年的原則下才適合購買房子。但如果終極目標就是好好生活而不是買房呢?生活品質存在是每一天,而終極目標須靠經年累月的累積或許才能達成。
無論怎麼選擇都是個人意願,而站在這個點上爭吵的意義何在?有時開放的聽聽別人陳述,一定有他背後的條件跟想法,可以覺得不以為然,畢竟人總是主觀的,每個人有不同想法,而這個想法並不是一輩子不變,站在利益角度來看,社團中身為房東的,應該慶幸有人立場不同,否則他房子租給誰?對吧?
正如同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不是同個門派,主動投資充滿著不可複製/倖存者偏差的紀錄,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豪賭錯誤而彈盡援絕的人,並沒有現身說法就消失了,造就了市面上一堆“看起來可複製”實則難上天的方法,這種充滿以假亂真、似是而非的說法看法,才更應該被匡正視聽。然而面對越來越真假難辨的世界,你我真的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嗎?
關於作者的頻道,可以參考~ https://youtube.com/@ramitset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