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說明:
年節正是親友團聚的時機,然而久久見面的親友,與他們的對話,往往會讓我在聚會後反思其價值觀。其中有個好朋友提到,有個遠親年齡大約75~80歲,家境十分優渥,但是對於某些所需的物品,卻捨不得花錢購買,包括助聽器與假牙。這點讓他十分不解,坦白說即使兩項都花也才10幾萬,但不花的結果就是,聽不到大家的互動對話,吃不動自己喜歡的食物。
這讓我反思,值得的定義該是什麼呢?
評估想法:
怎麼評估一件事值得與否呢?根據字典、網路上查到的“值得”就是划算、有價值、有意義。
那麼有沒有可以評估值得與否的方法或度量的單位呢?先說答案,我覺得有,也可能沒有,我知道乍看很像廢話且聽我娓娓道來。以遠親的例子來說,付出的是金錢,代價頂多十來萬。但價值呢?因為不配助聽器,便無法跟親友互動時同步與大家對話,或許這乍看不重要,但年過75~80歲,試問還有多少時間能夠與家人親友共享有品質的時光?反過來說,若遠親更長壽,那麼損失於無形的是否更多呢? 牙齒則是影響到食物的選擇跟營養的吸收,如果因此只能挑東西吃,已經聽不清楚又不能好好表達,是否等於將自己關在一個封閉的世界呢?
沒有辦法評估或可能不值得花的部分,就是個人想法的認定。畢竟值得與否本來就是很個人的事。即使有明顯的金額跟對應的結果,如果當事人不這麼認為,就只能當作無法評估或不值得,因為結果來看,她並不認為是必要的消費,因此不會做出相對”值得”的決定。
延伸思考及心得
*如何衡量標準新解?
或許,在經濟比較窘迫時難免只能淪為高CP值的追求者,但是如遠親的狀態來說,要如何說花10來萬不是高CP值的選擇呢?遠親認為沒戴助聽器跟假牙也並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但損失於無形她可能還看不到或是選擇不看。以遠親的年紀或許年少時經濟窘迫讓她有匱乏感,並不贊成或願意承認”金錢只是工具,用來兌換美好事物的代幣”,在她的認知內沒有這個想法,自然也難做出這樣的決定。
*不要淪為只追求高CP值的人
反思周遭的長輩與自身,隨著年歲的增長跟經濟稍微有餘裕後,我開始不完全只追求CP值,好好單純的只回到事件的初心,想做才是最重要的,既然有些事即使沒有收入或略有收入,甚至在經濟窘迫都願意堅持,那麼有餘裕後,這些追求當然不會放棄。
以前採購主管教給我的觀念,買東西必要是優先,若為必要消費那麼就遵守” 同品質比價格,同價格比品質”的觀念,不見得受品牌迷思誘惑,也不受服務態度左右,真正從需求面及品質出發,也符合少,但是更好的想法。
就如同早年不清楚跟共同基金一樣是買下一籃子股票,被動投資-指數化投資是買下市值型ETF,管理費用更少但品質卻不變。
延伸思考,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跟人生是什麼?如同某次跟好友帽編討論,人生中的“奢侈品”是甚麼呢?我想除了豪宅、華服、舒適旅行等表面物質生活外,更值得的人生,對我來說是跟親友擁有寶貴有品質的相聚時間,所以對照遠親的花費,要我用這個來換我是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的。如同少,但是更好中提到,當你越有餘裕的時候,越能清楚明白,適合自己的是什麼? 我投資理財是為了擴充生活的選項,以及提升選項的品質。如果只是一直過苦行僧的生活,不懂得靈活的運用金錢這個代幣的人生,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