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在某本書上看過這句話,”不是最想要的,再多都不夠”,當時無感。隨著人生閱歷逐漸豐富後,慢慢理解這句話的涵義。
某天跟家人閒聊關於”購物慾望”的問題,主要是衣服。現在柴編幾乎會減少閒逛的次數,不算是刻意為之,美麗的衣物依舊吸引我,想要的依然很多,但就沒有特別想去逛街,即使逛街也不太買。我清楚知道線上線下都很難一次購足所需,深層的探究原因,真實的因素應該是…..
如同當年轉換工作後,不再擁有相對時間自由,投資也由主動投資轉為被動投資-指數化投資的歷程,確實在初期投入前做大量的研究。建立基本觀念後,後續就是異常堅定,八風吹不動的狀態。
但,對於投資市場的”現象級”獲利高手的成績,我真的完全不心動嗎? 當然難免心動啊。但每當有此想法時我就會釐清初衷,不過是偶爾出現的倖存者偏差罷了,更遑論無法複製及持續執行。不信? 你看看10-20年前被追捧的高手們及那些書籍心法,如今有多少還在架上還在市場上呢?? 而被追捧的做法真的能落實在生活中嗎???
這不過就是修行過程中的噪音罷了,能夠不被炫目花俏的事物吸引,靠的不是強迫來的自律,而是深刻的認識自己,清楚追求的目標及在心理及物質上都是”豐盛富足的狀態”,當你相對沒有匱乏感,真的難有什麼是能撼動信念的想法出現。
按下暫停紐,不急切的購物補齊仍然足夠時,就有充分的時間等待,或是將舊的陸續淘汰後再購買最適合的。過程中不再被”促銷”的價格及期間限定吸引,而非一直害怕不足,胡亂地陷入購物折扣及促銷期間追趕下購買不見得真的適合的衣物。
當你越有餘裕的時候,越能清楚明白,適合自己的是什麼? 我投資理財是為了擴充生活的選項,以及提升選項的品質。
我相信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投資,能夠讓我的身心得到充分的自由。個人並不追求極簡到極致的生活樣貌。但我希望透過時間調整,漸漸趨向少,但是更好的生活。
畢竟,我們都很清楚,有些衣著的喜好並不見得適合自己。深知如此,要不就讓你配得上你想要的衣服(挑版型、調整體態、運動)等。要不就讓你選的衣服配得上你。乍看兩個選擇似乎沒差異,但背後運作的底層想法邏輯卻完全不同。誰說這樣的選擇不需要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呢?
一切從”心”出發,給自己一點空白,不急切跟隨世界的腳步,享受少,但是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