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天跟朋友閒聊提到周遭環境的”美化植物們,就想到家家戶戶其實”順手”種植或”無心插柳”種的植物不在少數,而持續維持美觀美化的本意就不再多數。這落差其實很有趣。如果一開始是無心插柳就算了,但偏偏很多公司行號開幕慶祝都有送盆栽植物的習慣,就表示大家約定俗成的認為除了金錢外,點綴美化外當然也隱含著背後希望賺錢、一切順利的祝福。然而,隨著歲月流逝盆栽就漸漸變醜了,到底是無心經營,還是本來我們就強人所難呢?
國人很愛去日韓賞櫻,尤其是日本的櫻花經濟讓人趨之若鶩。漸漸地便會聽到,我們幹嘛不種呢? 似乎天真的以為很多事,只要跟著做就一定會有一樣的結果。這種過於簡單的結論與發想,出發點也僅僅是美觀跟經濟的考量罷了。但背後的邏輯正如東施效顰,又比如我們羨慕某些國家的人民高度自律,但羨慕之外呢?然後呢? 要你跟該國人民一樣守法有紀律遵守法規,對某些人來說卻又比登天還難。
譬如世界上有無人商店及無人車站,在缺工的年代,或許越來越盛行,但人性經得起自律的考驗嗎? 如果能,那麼為何又需要安排查票人員呢??
正如同大家近幾年意識到關於投資理財的重要,於是不加思辨的盲從,接受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甚至過於簡化的變成了擁護者,還幫忙傳遞未經思辨後的天真方法。
這許多不同的事其相似點,就是過於簡化某些細節,偏偏這些細節就是關鍵。
雖然每天生活忙碌,而一旦養成事事只看懶人包,不願意多想多問一句,那麼過於簡化的結論就容易操弄你我的身心。 不禁想到日前在推廣指數化投資時試算,即使現在關於F.I.R.E的4%法則,雖不算一個百分百不失敗的方式,但又有多少人願意去深究背後形成的背景及其帶來的結果及影響呢? 在我周遭最常見的反應就是” 盲信或直接嗤之以鼻。回想當我聽到F.I.R.E的4%法則的時候其實很開心,現在來看或許偏向盲信,但我並未就此停下來,我一邊思考著怎麼先概算目標,如何循序漸進的達成目標,一邊也不斷閱讀此法則是否有盲點或是能驗證、補強的地方。世人多庸碌,但我們能選擇多思考多驗證,至少力求自己不成為凡事盲信的那一個人。
或許,以後當我們看到任何議題時,我們試著多問一句、多想一點、多從不同角度看世界,如同你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嗎?那篇提到的,或有機會降低認知被輕易操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