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7年自己踏入指數化投資後,這幾年陸續陪伴一些親友入坑,在陪伴的過程看到一些狀況,值得記錄跟反思一下。
首先,要先扭轉一些習慣跟心態,而這些往往因人而異,畢竟要去制約,每個人功課不同,每個人認知的累積大不同。
常見問題如下:
1)被動收入如配息才有踏實感,沒賣等於紙上富貴沒感覺?
破解:
累積型不用額外扣稅,即使配息不足不用多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都應該回到投資的框架跟初衷,當初投資就應該確定這筆錢是至少5年內不會用到的,買賣及配息都要被扣費用,真的不要只看眼前小利,你要他的息,你覺得對方要的不是你的本金嗎?
再者,投資是為了資產的累積增長並不是當守財奴,在資產累積一段時間後,有需要再賣部分來過生活,會很有感“有份量的資產”遠比起短期進出的小確幸要好太多。
2)等我有錢再投資
破解:
管理錢的技術跟能力,需要時間學習的及累積,如果懶的學,那等到所謂的有錢,通常只是一直延後投資的時程或者跟風亂買,個人該做的功課跟基本財商知識的建立,既然沒開始,也很難看到“開始投資的那一天”。
3)購買當下,這兩天好像是新高,能進場嗎?(國際政經情況似乎有顧慮,要現在買嗎?)
破解:
被動投資-指數化投資精神是“不擇期、不選股”,所以日日是好日,當然如果實在難以破解心魔,無法一次投入,那就分批投入吧~至於分批要怎麼分,有人建議分三年,三年足夠慢慢感受指數化投資的差異了,當中要邊投入邊思考邊學習。
4)指數賺好慢,無腦跟隨的人才買
破解:
價值投資最有名的是巴菲特,如果深究巴爺爺投資中心思想,那真的是超級“有腦”跟精密決策的代表,但問題來了? 大部分人都不是跟隨巴爺爺第一手資料也無法複製其精密的選股決策(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課程說法了),即使超有腦,你我也無法跟上,不是嗎?
再者,會說指數化投資是無腦跟風買的(這句我聽了真的超火大),又是過於簡化別人投資歷程的掙扎、浮沉跟淬煉,在我陪伴的親友當中,大部分都有過去半真半假沒有驗證的觀念,要轉化成相對單純卻勝率高的指數化投資,並不如這些只看表面就說無腦投資的人這麼簡單,在一個社會氛圍普遍追求“完美、卓越、菁英”下,要提倡追求“普通”就足夠好的指數化投資(市值型)並不如相像中簡單。
只有少部分的人,因為沒有太複雜的投資經驗,想專心致力發展自己的事業,處於對我個人及指數化簡單概念的信任就入坑。
心得:
從2017至今,剛好滿七年,在我親密而狹小的圈子內有幸能成為指數化投資的先行接觸者,對於推廣我有點小小執念,不同對象我也不斷嘗試用不同切入點影響或改變他人。
能夠完全追隨指數化投資的人當然很棒,沒法馬上百分百接觸的,我也試圖鼓勵她建立一部分指數投資部位,畢竟有些人就是要看績效才能轉換,教學相長,不可否認在陪伴的路上,學習最多或觀察最多的還是我自己,或許也算老天送我執著推廣的禮物吧。
站內生活理財類文章~
https://36half.com/category/%e7%94%9f%e6%b4%bb%e7%90%86%e8%b2%a1
挖寶專區: 關於指數化投資可以參考的資料很多~
大前輩綠角有3000篇文章夠你慢慢了解~ 綠角財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