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跟盤子血淚史般的路程,冤枉路我一步也沒少走,從個股、權證→基金→個股→ 存股→再到後來2017年遇到指數化投資,這一路轉眼也邁向第七年。七年是一個說短不短、說長不長的時間,是時候分享這七年來的想法跟心路歷程了。
目錄:
- 歷程及起源
- 變化
- 遇到指數化投資
- 堅信並推廣就地建圈
- 我會堅定地走下去
歷程及起源
第一階段:
一個充斥著個股、基金、權證、標會的年代,初出茅廬的我,拿著微薄的薪資所得,對於能把錢變大這回事,非常的積極。在資訊不對等的年代,無數人靠著口耳相傳買飆股,一戰成名後享受令人羨慕的眼光,和無數的吹捧。 當年,我的確羨慕快速達成資產翻倍的人。殊不知,市場並不少見一戰成名再戰無名的人。然而經過媒體大肆報導加上倖存著偏差,往往神化了某些人僅有幾次的成功。
基金也曾經瘋迷一時,投信公司推出新募集的基金,就能被雜誌等宣傳,當時年紀小不懂個股股票(其實現在也沒多懂)而基金看起來是一籃子股票,加上最棒的"定期定額"宣傳(現在回想起來,定期定額是當年學到最好的觀念),聚沙可以成塔的,萬事起頭難,從小碎步開始就可以。2008年金融海嘯前夕,親友憑著敏銳的嗅覺,提醒我最好出清等待,恰巧也被我躲過風暴。
除了下場實踐外,看書、上課,投資自己增能基本面、技術面的課程、講座我都有少數涉略。為邁向第二階段鋪路。
第二階段:
跟好友一起研究並出入股海,除了想多增加收入外,因工作高壓,我承認把投資當成救贖,而學習技術分析等並沒有讓我更懂怎麼選股,大多頭時賺的錢在隔年下跌時全部回吐。
變化
第三階段:
轉換工作而無法看盤即時買賣,看了雜誌的推薦後,覺得"存股“好像不錯? 市面上也出現許多評估高中低、紅綠燈、五線譜等五花八門可用來判斷買賣的訊號。此階段幸運如我買了網友最愛"存"的金融股,在日後賣出時小賺收場。這時候最有感的是,風險不夠分散,畢竟都買同一類股,萬一金融股有風吹草動就是全數下跌的,完全無法抵擋同類股同時下跌的風險。再者,投資必須建置在緊急預備金後,此時意識到"本多終勝""本大利小利不小",但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對的標的上,隱約知道不對,但有限的認知下並不清楚能怎麼辦?
檢視過往,真的賺得少賠得多。若買股有所謂的”股感=靈感”,當年我還真沒什麼感受到這部分。天道不酬勤,所謂的做功課,在眾生一律平等的消息面中,何來自信能研究出超越他人的資訊呢?
遇到指數化投資
有風險意識,就會進一步想驗證認知是否屬實。
所幸因好奇,看了關於FIRE的相關書籍,從中認識了指數化投資(正確說來是股債ETF,那時候還沒有完整的觀念)。而這裡所謂的指數化投資是”追蹤大盤市值”的ETF 才歸類為指數化投資。
第四階段:
接觸到FIRE的觀念,而對於指數化投資有點認識,恰巧在網路上找到綠角及社團,靠著社團前輩們無私地分享,及狂啃能夠建立風險跟投資的觀念的書籍,我心裡知道這應該是最適合我的方法。常聽到不投資自己不了解的東西,這句話在投入指數後被我修正為,面對市場我們必須認清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懂。
堅信並推廣就地建圈
有了前一段投資血淚史,在開始建倉投入初期,我也秉著”定期定投”,一年投資1-2次,邊學習邊投入、邊念書。
約莫三年,我把手邊能整理的資金陸續地投入完畢。往後就是靠著工作收入持續投資。
但相較於廣大的”存股””基金””房地產”族群,指數化投資是小眾到不能再小眾的族群。但歷經數年我已知道她的好,又怎能默許身旁親友不入坑呢?
於是在2020年左右開始,每年低標兩位的目標,默默地推廣並建圈,目的只有兩個。其一,希望周遭的人能有機會感受到,臣服市場就夠了,市場會給你豐厚的報酬,寶貴的時間應投入更需要費神的事物上。
其二、剛提到除了社團外,沒有人能聊指數化投資啊,當然要培養幾個”自己人”,就地建圈,可以互相取暖、並分享一路上的甘苦。在我狹小的人脈圈,以及佛系推廣下,已經有10幾個”指數人”可以一起討論。
我會堅定地走下去
坊間總愛說指數仔無惱了,但這一路的修行與臣服,貌似邁向極簡的決策大道,親身經歷才知道一點都不簡單。
股市就是零和遊戲,而指數化投資是大範圍追蹤市場、不擇時不用選股(上完技術分析後已蓋章認證我沒天分,靠靈感太危險),不用天天盯著”理財雜誌”、”財經節目解析”,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專注在興趣嗜好或是副業,都是很值得的。
指數化投資人只需買對抱緊,擁抱市場給的報酬率即可。生活中的點滴需要費心經營,但在累積資產的過程中,是不容許一次”歸零膏”的出現,如果你也認同金錢是給予我們幸福、且為我們服務的工具,歡迎你一起了解指數化投資的美好~
挖寶專區
關於指數化投資可以參考的資料很多~
大前輩綠角有3000篇文章夠你慢慢了解~ 綠角財經筆記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
PG財經筆記
https://pgfinnote.com/understand-index-investing/
寒雨竹軒